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風力發電

「大風車」是景觀更是產業
http://e-info.org.tw/node/28339
巴林將風力能源推向都市的未來
http://e-info.org.tw/node/28241

各國改良風力發電 成長最快能源科技
http://e-info.org.tw/node/28123
德澳合作 興建全澳最大風力發電場
http://e-info.org.tw/node/27135
墨西哥大力發展風力發電
http://e-info.org.tw/node/26073

風力發電是再生能源的一種,不僅環保,又可以節省相當的資源,目前全國正在極力推廣,不少國家早已經加入這股風潮,以丹麥,荷蘭,德國及美國等國家使用較多。而如以電力使用配比來看,丹麥的風力發電約佔全國電力消耗量的百分之八為最。
台灣和丹麥都是許於海島型國家,丹麥可以如此的成功,相信台灣應該也可以。如果真的發展風力發電,一方面可降低對核能的依賴,另一方面可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以我國的產業技術,未來應會有相當成果。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生質燃料

巧克力生質柴油動力 2007年11月26日ENS英國
http://e-info.org.tw/node/28605

2007國際回顧:潔淨能源的質疑之聲:生質燃料恐不環保
http://e-info.org.tw/node/28470

乙醇產業蓬勃發展 將造成美國水資源壓力
http://e-info.org.tw/node/27251

綠色電能造福億萬農民
http://e-info.org.tw/node/26827

讓高粱快速生長 美科學家為生質能找潛力
http://e-info.org.tw/node/27253

我覺得能找到替代能源的原料非常的好!
用巧克力來當燃料,很有創意,也可以節
省一大筆錢,也相當環保!但還是得注意
生質燃料是否有危害到環境生態。
這是一項大創新、大發現!相信在未來應
當可以讓環境資源永續經營下去。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氣候異常 災害不斷

環境資訊中心
強烈旋風襲孟加拉 受害人數破千 2007/11/17
http://e-info.org.tw/node/28282

罕見冰雹強降雨襲擊福建 上萬災民被妥善安置 2007/4/4
http://e-info.org.tw/node/21225

廣州地區出現30年低溫 醫院爆滿 2007/3/15
http://e-info.org.tw/node/4706

加州大雪又降冰雹 紐約狂風4人死亡 2007/2/20
http://e-info.org.tw/node/3534

菲律賓東南部氣候反常損失慘重 2007/2/15
http://e-info.org.tw/node/3200

澳洲高溫山火不斷 澳網靠冷氣維持比賽 2007/1/6
http://e-info.org.tw/node/2617

心得:這幾年來氣候開始變怪,紀錄不斷創新高,看到如此驚人的數據,人類開始提倡保護地球的活動,展開一連串的宣導,但往往說的比做的好聽,大家似乎只會口頭上的保護,沒有實際上的行動,人們對大自然的傷害隨著時間有增無減,這意味著大自然的反撲隨時會爆發,所以真的要落實保護地球、節約資源,隨時養成這些習慣,這樣才能使地球永續經營下去。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可怕的地震

這些都是2007的地震新聞
文章一日本新潟地震 核電廠放射物質外洩
日本西北部7月16日發生強烈地震,地震規模達6.8,導致數百座房屋倒塌,水、瓦斯和電力供應中斷,至少7人死亡,超過800人在地震中受傷,並使得全球最大的核電廠出現小規模放射物質外洩且引發火災。
文章二:海嘯侵襲索羅門群島
4月2日太平洋島鏈西部島嶼發生規模8.1強震,引發海嘯,造成索羅門群島至少20人喪生。該省首都吉佐市約有2,000人,即10%的人口現在無家可歸,約有500棟民房已受損或毀壞。
文章三:印尼連續2起強震 至少3傷
印尼北部的蘇拉威西島外海,1月21日晚上發生規模6.5的強烈海底地震,據傳造成一座教堂受損,至少3人受傷,部份建築物也出現龜裂,還有地區傳出斷電,之後餘震不斷,有幾起都在規模5以上。1月22日凌晨,當地又發生規模6.1的強震,震央在摩鹿加群島西北外海,目前尚無災情。
文章四:祕魯震災雪上加霜 落塵導致呼吸道感染擴散
祕魯大地震後,災區皮斯科空氣中充滿浮塵,已造成當地居民呼吸道感染問題,使得災情更是雪上加霜,糟糕的是,皮斯科3分之2地區都毀了,13萬人口中,有很多是露宿街頭,或者睡在自家門口前,家園破碎,落塵彌漫,居民暴露在骯髒的空氣中。祕魯衛生部已經將呼吸道感染列為可能爆發的流行疾病之一,伴隨著因為死屍與腹瀉等引起的疾病而擴散。
文章五:智利強震7.7 至少2死百傷
南美洲的智利11月14日深夜發生規模7.7的強震,造成至少2名婦女喪生,上百人受傷,全球最大的銅礦也因此部份停擺,幸好並沒有引發海嘯。震央在離首都聖地牙哥、1260公里的陸地上,雖然不是淺層地震,但聖地牙哥和鄰國玻利維亞和祕魯都感受得到,而且主震過後餘震不斷,其中兩次規模還超過5。

心得:自從遇上台灣的921大地震後,對地震超敏感的,只要有一點搖晃,我就嚇的半死!感覺外國的地震都比台灣規模大很多,餘震的規模也很大,有時候還會引起海嘯等等的災害。這些國家因為地震都發生很嚴重的災情,不少人受傷、喪命,而日本的核電廠竟然還外洩,直接影響了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傷更大了!
以目前人類的科技,地震是無法去預測的,為了降低傷害,要先做一些安全措施,本身要了解一些正確的知識,才能在地震發生時做有效的應變,把傷害降到最低。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taxonomy/term/849

●綜合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地理與環境作業之第七周(23~34號)

B9632023 澳洲-雪梨歌劇院
B9632024 澳洲-藍山國家公園
B9632026 澳洲-雪梨
B9632027
B9632028
B9632029 澳洲-墨爾本
B9632030 澳洲發現最古老鑽石 可能改變地球形成理論
B9632031 澳洲-烏魯汝
B9632032 澳洲-雪梨歌劇院
B9632033 澳洲-波浪岩
B9632034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澳洲─雪梨歌劇院


區位
絕對位置:S33 51 24 ,E151 12 55
相對位置:坐落於澳洲大陸的東南沿岸,雪梨內的雪梨港旁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


特色
梨歌劇院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已成為雪梨市的標誌性建築。該歌劇院2007年6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雪梨歌劇院外型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港邊相映成趣。雪梨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烏特尚Jorn Utzon的設計雀屏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



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瑞典陶瓦鋪成,並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屋頂下方就是雪梨歌劇的兩大表演場所-音樂廳(CONCERT HALL)和歌劇院(OPERA THEATER)。

歌劇院內部有許多地方是用法國進口的玻璃所鑲嵌上的,配上澳洲獨有的建材材料,其內部建築結構則是仿效馬亞文化和阿茲特克神廟。




音樂廳是雪梨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在這裡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和爵士音樂會等大型演出。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州自有的風格。


歌劇院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另外雪梨歌劇院還有一個小型戲劇廳(Drama Theater)和劇場(Playhouse),分別可容納544與398名觀眾,通常用於戲劇、舞蹈、或講座和會議的舉行。雪梨歌劇院內還有可口可樂博物館,裡面不僅記載了可口可樂一百多年的歷史,還陳列了無數懷舊的可口可樂紀念品 。

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約旦─佩特拉古城

區位
絕對位置: 北緯30度19分20秒,東經35度27分5秒
相對位置:位於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藏在阿拉伯谷東側的一條狹窄的峽谷內佩特拉古城,峽谷中的城市

特色
佩特拉城 (Petra) 是約旦著名古城遺址,位於首都安曼(Amman)南方約250公里處。希臘文意為「岩石」。它隱藏在死海和阿克巴灣之間的山峽中,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它是從紅色岩石中雕鑿出來,所以,亦被稱為「玫瑰城」。實際上,這裏除了紅色岩石外,還有淡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





佩特拉城有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峽穀通道。最寬處約 7米,最窄處僅 2米左右,兩側雕鑿有洞窟、岩墓等。峽谷盡頭豁然寬敞,聳立著一座依山雕鑿造型雄偉的哈茲納赫神殿,殿堂高約40米、寬約30米的,有 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

哈茲納赫殿堂前面的小穀,有座能容納2000多人的羅馬式露天劇場遺跡。在東北部的山岩上開鑿有石窟,其中有一座氣勢雄偉的三層巨窟,是歷代國王的陵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該處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佩特拉古城多數建築保留了羅馬宮殿式的風格,反映了納巴特王國五百年繁榮時期曾受到羅馬文化的影響。西元3世紀以後,佩特拉城逐漸趨向衰落,最後漸漸被人遺忘,之後古城湮沒了一千多年。1812年,瑞士一位探險家重新發現了這裡,在銷聲匿跡了千年後,佩特拉城終於得以重見天日。


資料&圖片來源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失落的印加城市-馬丘比丘

區位
絕對位置:南緯13度9分23秒,西經72度32分34秒

相對位置:秘魯南部庫斯科市 (Cuzco) 西北 112 公里,海拔 2,280 米的山谷之上

特色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遺跡是祕魯的一處世界遺產。建造於印加帝國後期(約15世紀後期-16世紀前期),是在1911年給歷史學家發現,由於西班牙人占領秘魯時並沒有發現這座位在高山上的城市,因此西班牙歷史上也並未記載。有傳說是全城居民因傳染病而無一倖免,也有傳說是在帝國滅亡前人民因政治暴亂而被放逐。但因印加人沒有留存任何文字記錄,因此至今都還不得而知。

被稱為空中都市的馬丘比丘,在空中沉睡了四百年;三面被烏龐巴河環繞,斷垣絕壁的頂上築有神殿、宮殿、祭壇、澡堂、一千級的階梯、梯田梯園等石造建築所形成的要塞都市,但迄今不知是何人、何時所建,以及居民無由自城市中消失,這些至今仍都是不可解的謎。



現代的考古學人推斷,馬丘比丘並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一個舉行各種宗教祭祀典禮的活動中心。平時有一些人居住在這裡照料寺廟和祭壇,大部分人要到宗教節日才到這裡來。考古薛家在城中發現的頭骨中,絕大多數是女人的頭骨。他們推斷這些都是為了敬獻給太陽神的“太陽神的處女”。



馬丘比丘可分為三個區域:墓園區、監獄區以及神廟區。在過去的太陽祭典中,三窗廟 (Temple of the Three Windows)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神鷹石(Condor Stone)是雕成鷹頭與鷹身的平坦祭壇。整座廢墟最壯觀的是一望無際的梯田,可以想見當時農業發展的盛況。而小山丘上有塊碩大的長方形石頭,標面非常平滑,稱為「栓日石」;因為古代印加人崇拜太陽,希望能以這塊石頭留住太陽。栓日石還有一像功能,可以依日影變化確定季節,編制農曆。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印度首都-新德里

區位
絕對位置:北緯28 ° 37 ';東經 77 ° 13 '

相對位置:位於印度北部,東依亞穆納河,東北緊連德里舊城

特色

德里分新舊兩城,中間隔著一座德里門,並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廣場為界,廣場以新德里,廣場以舊德里。
舊城區目前仍保有許多重要古蹟,旅客可在此目睹蒙兀兒帝國第五任皇帝沙加罕(Shah Jahan),在西元一六三八年興建的紅堡(Red Fort);新城區部分則是印度現代化的象徵,在此旅客可以嗅到濃濃的政治氣息。




新德里(New Delhi)為印度的首都位於印度北部,東依亞穆納河,東北緊連德里舊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新德里連同老德里人口共1280萬(2001年)。


相對於舊城區的歷史風華,德里新城區則充滿英國殖民時期,特別依照都市計劃興建的統治遺跡。新德里的觀光景點很多,一般是從總統府與國會大廈參觀起,尤其是印度總統府興建於英國殖民時期,外貌兼具印度、蒙兀兒及英國維多利亞風格,總統府規模宏大,有覲見廳、宴會廳、圖書館等華麗的廳堂,還有無數噴泉水池、亭榭長廊,莊嚴而有氣派十足,。 與總統府遙遙相對的是一座高達四十二公尺的印度之門--新德里的地標,紀念第一次大戰期間戰死的八萬五千名士兵,將他們的名字刻在印度門上,就像台灣的中正紀念堂一樣成為當地的重要地標,也是觀光客留下紀念照的景點之一,現在印度門成為每年印度國慶日舉行閱兵典禮的地方。





新德里是一座身披綠裝的花園城市,街道寬闊整齊,到處是花壇草地,它與世界上一些名都相比,毫不遜色。這裡環境優美,綠樹蔥蘢,碧草如茵,終年有花,清靜幽雅。 在印度總統府與印度之門的國王大道(Rajpath)上,分佈著許多政府機構,如外交部、國防部等,還有印度國家博物館、甘地夫人紀念館及印度聖雄甘地的墓地及紀念館都是值得一遊的好去處。





資料來源
NEWS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1/21/content_1191238.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22018749
圖片來源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1/21/content_1191238.htm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citsgo.com/jingdian/world/Asia/200412/244.html&sa=X&oi=translate&resnum=7&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5%258D%25B0%25E5%25BA%25A6%25E6%2596%25B0%25E5%25BE%25B7%25E9%2587%258C%26complete%3D1%26hl%3Dzh-TW%26sa%3DX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鬱金香之都─渥太華


區位
絕對位置:北緯45度24分,西經75度40分
相對位置:位於安大略省東南部,渥太華河南岸,多倫多以東400公里,蒙特婁以西190公里


特色
渥太華地處加拿大東部,氣候比較寒冷,鬱金香要比西部晚開放一個月,因而每年五月首都渥太華都會舉辦盛大的鬱金香節(Canadian Tulip Festival)。

鬱金香節,除了由荷蘭王室贈送的兩萬株鬱金香,加上渥太華本身種的,每年超過三十萬株的鬱金香,種植在渥太華市各個角落,鬱金香把渥太華點綴得漂漂亮亮,使她變成了北美洲最美麗的鬱金香花都,每年吸引著十萬人以上的觀光客。

鬱金香節期間,除了處處盛開的鬱金香外,還有許多適合全家參與的嘉年華活動,將節日的氣氛推向高潮。 最著名的有國際首都花藝展,參與的花藝專家來自二十多個國家,以及麗都運河的彩船表演和盛大的焰火晚會。

鬱金香節一般持續兩週,每年的鬱金香節都吸引無數遊客前往渥太華參觀遊覽。 如今的鬱金香節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壯觀的鬱金香盛會,也是北美洲目前規模最大的花卉節,這也使渥太華獲得北美洲的“鬱金香之都”的美譽。 鬱金香在加拿大是象徵邦交的友誼之花,鬱金香節的由來與荷蘭有著一段傳奇感人的歷史淵源。

鬱金香節的由來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荷蘭被德國占領,荷蘭王室朱莉安娜公主一家來到加拿大的首都渥太華避難。1943年1月,朱莉安娜公主懷胎十月將臨產。根據荷蘭王位繼承法規定,新生的皇子或公主必須誕生於荷蘭國土,才能被承認為皇族的一員。 不過以當時的情况,朱莉安娜公主根本不可能到荷蘭分娩。而加拿大法律規定,凡出生在加拿大境內的人生下來自動成為加拿大的落地公民。一時間,兩國政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

加拿大政府最後終於破例通過了一項緊急法案,把渥太華市民醫院的一間產房臨時贈予荷蘭政府,加拿大政府以他們的機智解決了一個國際難題,也播下了加荷人民特殊友誼的種子。

1943年1月19日,朱莉安娜公主在“自己的領土”上順利生下了第三個女兒瑪格麗特。戰爭結束後,荷蘭政府以10萬株鬱金香贈送加拿大,以表感激之情。荷蘭也議會通過法案,將渥太華市民醫院那間產房的荷蘭領土主權歸還加拿大, 此後荷蘭皇室每年都向渥太華贈送一萬株鬱金香,而象徵著和平和友誼的鬱金香就在加拿大紮下了根,渥太華因此成爲荷蘭以外擁有鬱金香最多的城市。
渥太華為了答謝荷蘭女王的好意,從1 951年起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鬱金香節。1953年,渥太華舉辦了第一屆鬱金香節。 1995年,瑪格麗特公主重返渥太華主持鬱金香節,同年,渥太華的鬱金節升格為加拿大鬱金香節,以見證加拿大與荷蘭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